公的暴虐,治理国家远不如齐桓公的儿子齐孝公的宽厚。晋文公死后,各诸侯国都不敢背叛晋国,晋国沿袭文公的余威,还能够成为诸侯国

的盟主一百多年。为什么呢?它的国君虽然不肖,但还有德才兼备的老臣啊。齐桓公一死,齐国就一败涂地,这没什么可奇怪的,它只有一

个管仲,管仲已经死了吗。

天下不曾缺乏贤能的人才,只有有贤能的臣子而缺乏明君的时候啊。桓公在世,就说天下不再有管仲这样的能人了,我不相信。管

仲的书《管子》,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议论鲍叔牙、宾胥无的为人,就分别说他们各自的短处。这就是他心中认为这俩人都不足以托付国家。

却又预知自己将要死去,那么他的书《管子》看来荒诞谬误不足采信啊。

我看那史蝤,因为无法举荐蘧伯玉,并去除弥子瑕,因此有死后的尸谏。萧何将死,举荐曹参来替代自己。大臣的用心,本来就应

该像这些人这样啊。

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,也因为一个人而灭亡。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悲伤,应该为他的国家的衰亡而担忧。因此一定要又有了

贤能的人才,然后才能去死。那管仲,为什么就这样(随便地)死掉了呢?

感:桓公何以得管仲者?鲍叔牙也。鲍叔牙何许人也?反正不是宰相。桓公既然可由非宰相而获得国家大治的宰相,可见举荐合格

的宰相的责任,并非非前任宰相莫属的责任啊!也就是说,苏洵将桓公在管仲之后,没有获得如管仲一样的宰相的责任归咎于管仲,是牵强

的。宰相的责任是治理国家呢?还是选拔人才呢?谁都知道应该是前者。这一当了宰相,不但要治理好国家,还得要死前选好接班人,否则

还不准死!呵呵!也实在太难为人了吧!如此将没有选好接班人的宰相视为不合格的宰相的说法来说,在加上作者在本文说的“功之成……

必有所由起;祸之作,……必有所由兆。”岂非又得将管仲的过错再推究到鲍叔牙了吗?是谁的错就谁的错,没必要为君王推卸责任。就事

论事,完全没有必要将齐桓公用三小人的过错,强加给管仲的。

点击查看全文)二○○八年十二月廿八日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