鬓厮磨亲密交往,使天子不怀疑,大臣不忌惮,然后全天下才能只按照我所希望的那样去作为,不超过十年,就可以达成愿望。哪里有站着

谈几句话的工夫,就马上会为别人痛哭的啊!读他经过湘江时作的吊唁屈原的赋,就看得出他压抑郁闷,明显有离开的念头了。那以后因为

自我伤感而哭泣,致使英年早逝。这也是不善于适应逆境的人啊。他的谋略一时不被使用,就怎么知道始终会不被使用呢?不懂得默默地等

待那转机,而自己残害自己到这样的地步。唉!贾谊志气远大但气量狭小,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啊。

古代的人,有超过世俗的才能,必定有不合世俗的拖累。因此不是聪明睿智不受蛊惑的君主,就不可能全面发挥这些人的作用。从

古至今称赞苻坚在乡野之中发现了王猛,整个朝中完全屏除那些旧臣的干扰,而只与他商讨国事。他王猛一平常人就能拥有大概半壁江山,

原因就在这啊!我非常同情贾谊的心愿,所以详细论述它。也是希望让君主能够得到象贾谊这样的臣子,就知道他们有正直不阿的情操,一

旦不被任用,就会忧伤难过而颓废,无法重新振作起来。而作为贾谊这样的人,也应该谨慎控制自己泛滥的情绪啊!

感:中国封建王朝,历朝历代都很看重以史为鉴,而且大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。但是也都无一例外的重复开国休养民生、励精图治,

然后走向鼎盛,再往后,虽不乏清明勤奋的皇帝,却终难挽回衰微直至覆灭的结局这样的道路。原因何在?原因就在于王公贵族累积的利益

越来越浩大,以至于到最后,由于他们的利益,已经严重侵害到百姓的生存,于是必然撼动皇朝立国的根基。在这样积重难反的时期,有那

“王者之佐”之才的君子,看清楚了时弊;制定了“三代无以远过”的治国方略。但是,即便他再能忍耐,并且能够“上得其君”,却又怎

么可能在要侵犯大臣们的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而“下得其臣”呢?商鞅变法必定失败,戊戌变法同样以失败告终。“上得其君”易,“下得其

臣”难,呜呼!君得“王者之佐”不能用,“王者之佐”虽“取者远”没有用!君子真的能够认为“天下果不足与有为”“而可以无憾”吗?

点击查看全文)二○○八年四月二日_